马芮:钢琴结构发展与音乐流派变迁 8-4 180226
钢琴结构发展与音乐流派变迁 8-4
文/ 马芮
张弦系统与音乐流派变化2-1
张弦系统是钢琴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主要由弦列、铁架、背架、音板、弦轴板、马子构成。而其中,弦列、铁架的变化发展对于钢琴演奏、作曲的影响相对较大。弦列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琴弦的增加,音域的扩大以及琴弦排列方式的变化。铁架的发展主要是其材制、稳定性的进化、提高。
第一节 弦列初期的发展
钢琴诞生时的音域只有四个八度。之后,钢琴音域的扩展,极大地增强了音乐作品的表现力。这一点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就可充分反映出来。
据说,贝多芬(1770-1827)在他的一生中,起码使用过五台以上的钢琴。波恩时代,华德斯坦伯爵曾送给他一台钢琴(Flugel),有人认为,这是奥格斯堡的斯坦恩制品,但详细情况不清楚。而后的维也纳时代的早期所使用的是瓦尔特制的钢琴,音域是F1到f3的五个八度。贝多芬使用这台钢琴写作Op.2到Op.31的奏鸣曲。
从这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奇怪的做法——在Op.14-1的奏鸣曲中,第一乐章再现部的第二主题后半部分,不自然地移到八度以下。如谱例11所示:
谱例1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4-1》
又如Op.14-2的奏鸣曲第一乐章中,和呈示部第二主题连接的音,最高音的运动不很自由,很像是头部被压制。见谱例12:
谱例12: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4-2》
这主要因为贝多芬所使用的乐器在音域上所受到的限制。也就是说,贝多芬当时所使用的钢琴,最高音是f3,如果有高半音的#f3的音,就能解决旋律自然流动的问题。由于缺少这一音,就无法随心所欲的实现,而只能以不自然的形态出现。
到1803年时,法国艾拉德公司赠送给贝多芬一台性能非常优异的钢琴,有68个键,音域从F1到c4,五个八度加五度。他收到这台钢琴不久,就写了Op.53的“华德斯坦”奏鸣曲(1803-1804年创作)。在此曲的第三乐章,当我们听到连续敲打C大调主和弦的动机时,很容易想到贝多芬为了确定新乐器的感觉,陶醉在那丰富音响中的模样。在谱例13中,我们可以先熟悉一下其主题动机,再来仔细看一看该曲中的主题在高声部七次出现时对高音G的敲打(谱例14—谱例20)。
谱例1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53(“华德斯坦”)》
第一次出现高音主题(谱例14):
谱例14
第二次出现高音主题(谱例15):
谱例15
第三次出现高音主题(谱例16):
谱例16
第四次出现高音主题(谱例17):
谱例17
第五次出现高音主题(谱例18):
谱例18
第六次出现高音主题(谱例19):
谱例19
第七次出现高音主题(谱例20):
谱例20
之后不久,他又写出Op.57“热情”奏鸣曲(1804-1805年创作),使用了其最高音c4音。见谱例21:
谱例2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57(“热情”)》
从1818年起,贝多芬开始使用英国布洛德伍德制钢琴。此琴的低音域又扩大了,有C1到c4的六个八度音域。在当时,这台钢琴在音域的宽度和力度的表现幅度上都是非常优异的。结果,在1717至1718年间,贝多芬写出了Op.106的“汉马克拉维亚”奏鸣曲的巨著。从此奏鸣曲的一个片断,即可看出在较为宽广的音域范围内,音乐流动更加自由、舒畅。如谱例22所示:
谱例22: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6(“汉马克拉维亚”)》
同时,贝多芬还拥有另一台钢琴,是钢琴商人孔拉特·葛拉夫为他特制,然后租给他的。这台钢琴是考虑到已经重听的贝多芬,把琴盖面向弹奏者打开,每一个音的琴弦数目都增加,低音两根弦,中音三根弦,高音四根弦,用以增大音量。而现在,一般钢琴低音用一根弦,次低音用两根弦,中高音用三根弦。可见,当时的琴弦配制,远远超过了当今钢琴琴弦的配置,以适应当时贝多芬的作曲需要。
由于钢琴性能越来越进步,音域更宽了,音量更大了,表现幅度大增,贝多芬就顺应这样的趋势,完成钢琴音乐的伟大革新。在某种程度上讲,贝多芬对于钢琴奏鸣曲形式上的开拓与创新也得益于他所使用的钢琴的进步。同时,他丰富的创作灵感,也促进了钢琴新技术、新技巧的开拓。
十八世纪末,布劳德伍德重新排列了平台钢琴音板上木制马桥的布局,采用分离的低音弦马,并且提高了琴弦张力。音板设计的改变使钢琴高音增加了半八度;1794年时,低音区又增加了半个八度,达到了七个八度的音域。
图11:钢琴音域变化年代表(库尔特·沙克斯根据八十三台钢琴所做的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