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芮:钢琴结构发展与音乐流派变迁 8-1 180108
钢琴结构发展与音乐流派变迁 8-1
文/ 马芮
早在1698年,意大利击弦古钢琴制作师克利斯多夫里(Cristofori,被称为“钢琴之父”)就研制了有强弱音的羽管键琴(亦称拨弦古钢琴), 这便是现代三角钢琴的雏形。
而在1709年至1711年间,克利斯多夫里又使用大键琴的琴身制成了击弦乐器——钢琴(Pianoforte)。这便是现代钢琴的诞生,当时的钢琴只有四个八度。至今,这种乐器已有了近300年的历史。在这近300年的发展历程中,钢琴的结构不断发展、完善,极大地影响了作曲家的钢琴作品创作,从而使音乐风格发生了变化与发展。同时,作曲家对于乐器的要求、音乐风格的变迁也促进了钢琴制造者、制造商对于其性能的不断开发和完善。
本文将用三章来讲述钢琴结构中,主要部件的发展完善对于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创作、音乐风格的改变所产生的影响。第一章重点分析击弦机的发展所引发的一系列变化;第二章侧重于张弦系统的改进对于钢琴作品创作的影响;第三章涉及到了钢琴发生的重要部件——弦槌及对于音乐色彩感影响甚大的部件——踏板的变化与发展。
今天用钢琴演奏的作品中,虽然也包含着为击弦古钢琴(Clavichord,或称之为楔槌钢琴,又音译为克拉维卡琴)或拨弦古钢琴(Cembaro,或称作羽管键琴,又音译为庆巴罗琴))所写的作品,但丝毫不影响钢琴结构发展与钢琴音乐流派两条主线的必然联系。
击弦机发展与音乐流派变化3-1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通过一个叫做击弦机的装置,我们弹下钢琴琴键后,弦槌击打琴弦,琴弦因弦槌击打振动而产生声音,这是钢琴的音源。钢琴琴弦因弦槌击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非常小,通过弦码这一装置,琴弦将其振动传递给音板(共振板),使音板振动并带动周围空气振动,琴弦因振动而产生的声音也因此而被放大。简单的说,钢琴就是这样发声的。
击弦机是钢琴机械运动的主体,也是造成其发声的主要部件。同时,靠击弦机“击”弦发声,是钢琴区别于拨弦古钢琴的本质特点。拨弦古钢琴是靠鸟羽翎管或皮制的拨子拨弦发声。击弦机的构造和弦槌的材质也是钢琴区别于击弦古钢琴的本质特点。击弦古钢琴是用楔形金属槌击弦发声,机械结构简单;而钢琴开始是用鹿皮革材料的弦槌击弦,且结构较为复杂。
大概在14世纪,乐器发明制造者就已经有了在弦槌敲击弦的乐器上安装一个键盘的想法。以上所说的古钢琴虽然有了键盘,但其声音纤细、单薄、缺乏层次感。
到了17世纪晚期,轻巧、纤细的声音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人们开始希望扩大乐器的音域,突出其声音的强弱表现幅度,提高演奏技术技巧,达到更快的演奏速度,满足其对音乐表现的更大、更高要求。
1709年至1711年之间,克里斯托夫里(Cristofori,【意】),制造了第一台钢琴。他把它称之为“有弱强音变化的击弦古钢琴”。其外观很像击弦古钢琴,但实际上它与古钢琴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即:采用了不同的击弦机装置。他使用鹿皮革材料制成的弦槌,在弦槌上安装了擒纵(断联)装置,使弦槌可以在击弦后马上返回。由此,琴弦可以在被敲击后保持持续振动,使得钢琴的声音可以在某一时间内延长并逐渐消失,而不会出现“噎住”的声音。在十八世纪20年代,克里斯托夫里制作了约20台带有挡接木的,能够在断联之后“抓住”弦槌的钢琴。
其击弦机的结构如图1:图中4即是弦槌,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通过一系列的机械运动,最终弦槌被弹起,从而敲击其上方的琴弦。图中5是挡接木,可以在弦槌击弦完毕后,接住弦槌。
图1:1720年的克里斯托夫里击弦机;图中4为弦槌,5为挡接木
原载《音乐生活》200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