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申请

霸拓资讯infomation

首页 > 霸拓资讯

张新晨:浅析钢琴制造工艺对触键和音色改变的重要性3-2近代钢琴对音色和触键的影响 250224

2025-02-21

浅析钢琴制造工艺对触键和音色改变的重要性3-2近代钢琴对音色和触键的影响

文/张新晨(中国音乐学院)

图文转码:王欣源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学术的基本态度。作为学术平台,霸拓推送(并不代表认同)能引发思索的文章。



二、近代钢琴对音色和触键的影响

由于人们演奏羽管键琴只能用音栓而不能用手指控制音色和音量,致使人和乐器之间产生不够直接的关系,日渐满足不了作曲家和演奏家直接通过手指与琴键的配合表达情感的欲望,促进了钢琴的产生。

1709年,意大利制造师克里斯托福里将“琴弦向下击弦”原理运用于羽管键琴,制造出了“有轻重音变化的古钢琴”,它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用手指直接控制音量的愿望。此外,其发声原理不是按压琴弦发声,也不是拨弦发声,而是用麂皮包裹着小木槌敲击发声。但是一开始钢琴的琴键硬,琴弦由木支架支撑,张弦能力弱,没有音栓,音色很一般,不受欢迎。1726年,克里斯托福里在钢琴上添加了一个手动音栓,叫“unacorde”,是现代钢琴弱音踏板的前身。钢琴制造史上对踏板贡献最大的制造师是西伯尔曼,他用手动音栓使琴弦上所有的制音器都离开琴弦,弹一个琴键时所有的琴弦共同震动,这是现代钢琴延音踏板的前身。从此,钢琴产生的音色更加丰富,共鸣变大,音栓也由手音栓变为膝盖音栓,最后变成脚踏板。

随后,钢琴在德国和英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德国,产生了“维也纳式钢琴”,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莫扎特非常喜爱这种钢琴。该钢琴的特点是琴键很轻,而且琴键下键很浅,声音纤细、透亮、共鸣小,木槌击弦的速度快,击弦系统灵敏,因此,琴键回弹快,适合手指快速跑动,每个音的颗粒感强。“维也纳式钢琴”的特点决定了莫扎特钢琴作品的演奏方式。现代钢琴上演奏莫扎特作品时触键主要以手指的第一关节为发力点,每个音要有“点”,音色和音量均匀,少用踏板,避免浑浊的音色,弹出颗粒感。

在英国,楚姆佩于1760年制造出了一种琴键硬、回弹较慢的钢琴,这种钢琴琴弦很粗,音板厚实,所以声音洪亮。意大利钢琴家克莱门蒂“动力性演奏技术”就是运用了这种钢琴产生的,由于此种钢琴共鸣大,克莱门蒂的连奏风格便由此产生。之后,英国钢琴制造师布劳德伍德用金属支架支撑琴弦,琴弦张力和音域急速增加,演奏气势非常宏伟。布劳德伍德钢琴的诞生为作曲家的钢琴创作开辟了新天地。贝多芬在这种钢琴上继承了克莱门蒂的动力性演奏技术,强烈突出自己的个人情感,音乐作品爆发力极强,使钢琴兼具交响性特点,此时的演奏方式已不再是停留在以指尖触键为主,开始大量用到手臂甚至是全身的力量。贝多芬的创作可以称得上是连接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桥梁,而肖邦和李斯特将钢琴技术推向巅峰。法国钢琴制造师艾拉德发明了复震式击弦机,可以快速重复演奏同一个音,为李斯特钢琴音乐演奏技巧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1826年,英国钢琴制造大师亨利·帕普将之前用麂皮包裹木槌改为用毛毡包裹木槌,使琴键发出的声音更加柔和、温暖,肖邦钢琴作品的旋律性和歌唱性风格的形成就得益于乐器制造工艺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