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焕琦:视觉调律教学法-1构建理论框架-1建立拍频概念-1拍频产生的原理 2什么是拍音 250120
视觉调律教学法-1构建理论框架-1建立拍频概念-拍频产生的原理 什么是拍音
文/董焕琦(白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学术的基本态度。作为学术平台,霸拓推送(并不代表认同)能引发思索的文章。1
大多数人认为“视觉调律”是调律师借助仪器显示来辨别音的高低,不完全依赖人耳进行调音工作。但是“视觉调律”的定义不完全是使用仪器调音,还可以作为教学工具的使用,不局限于仪器,真正的将“可视化”表现出来,不仅可以更快的为初学者提供理论框架,更直观的看到拍频的变化,从而为更进一步调平均律做好基础,也可以帮助实操经验丰富的调律师在调琴过程中再次提高平均律的色彩,使钢琴演奏出的和弦色彩更动人。
一、构建理论框架
(一)建立拍频概念
1、拍频产生的原理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振动产生波频,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即为频率。琴弦振动产生的正弦波则是产生拍频的基本。如图1,频率为440Hz的正弦波放大后的图像
图1
拍频的产生即两个不同频率的波频相互碰撞,形成一个合成波,根据声音的相位原理,两个波段在相位相同处相互叠合,声音最大,反之在相位相反处互相抵消;如同在传输带上走路,顺着传输带的方向,速度会更快,反之逆着传输带的方向行进则会变慢,甚至停止或倒退。但是声音的大小最低只能为零,不会存在负数。
2、什么是拍音
拍音即拍频。如图2,波频在相位叠合处声音最大,即峰值;至反相点声音最小,即消频,合成波呈现正弦函数图形。我们人耳所听到的拍频则是声音有规律的由强到弱再由弱到强,周而反复。
图2
以上是4Hz与5Hz合成波频图,整个合成波基于4Hz基频与5Hz基频所产生的一秒一拍(4Hz与5Hz相差1Hz,叠加后每秒幅值起伏一次,则会产生一秒一拍的拍频)理论波形曲线,实际上人耳是无法听到4Hz与5Hz的声音频率,所以该波频只是用来观察两个基频叠合在一起所产生的合成波波频。由于频率值越高,波形相对应会更加紧密,如图3为215Hz与220Hz所产生的合成波,可以很直观的看到一秒五拍(注意观察时间轴),但是仔细观察每个拍频里面还有很多小的波频,这些波频则是215Hz与220Hz的基频所产生的合成波波频。
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