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晨:浅析钢琴制造工艺对触键和音色改变的重要性3-1古钢琴对音色和触键的影响 250120
浅析钢琴制造工艺对触键和音色改变的重要性3-1古钢琴对音色和触键的影响
文/张新晨(中国音乐学院)
图文转码:王欣源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学术的基本态度。作为学术平台,霸拓推送(并不代表认同)能引发思索的文章。
钢琴制造工艺的演变会影响作曲家的审美和创作风格,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反之,作曲家的创作需求会促进和激励钢琴制造业的发展变革。对钢琴制造工艺演变的探索对于我们研究作曲家的演奏风格具有很大影响。
一、古钢琴对音色和触键的影响
古钢琴起源于中世纪时期欧洲出现的杜西马琴和索尔特里琴,这两种琴的弹奏方式是完全不同的。索尔特里琴是拨弦发声,杜西马琴是木槌敲击发声,这两种琴的发声原理直接影响了古钢琴和现代钢琴的制造和出现。
克拉维科德是古钢琴的一种,沿用了杜西马琴的发声方式,又名“楔槌键琴”或“击弦古钢琴”,是用木槌敲击琴键而发声。击弦古钢琴的琴键和琴弦是垂直关系,人们敲击琴键时,琴键顶端的T型铜片按压琴弦发声,所以音量较弱,声音柔和,持续按压琴键可以发出轻微颤音。十八世纪前,击弦古钢琴的琴弦连接很多个琴键,通过在琴弦上放不同的铜块来改变音色。由于声音较小,经常在室内作为独奏乐器来演奏,适合演奏歌唱性旋律。
哈普西科德也是古钢琴的一种,又叫“羽管键琴”或“拨弦古钢琴”。它可追溯到中世纪时产生的索尔特里琴,并于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初开始流行于西方欧洲国家,羽管键琴因用鸟类羽毛管作为拨片拨动琴弦发声而得名,音色较硬,发音持续时间较短,不太适合连音奏法。十七世纪中叶以后,钢琴制造师又加了一排琴键,形成了有两排键盘的羽管键琴,音量较大。但是,羽管键琴的声音色彩和大小的变化不是用手指来控制,而是靠音栓控制,音量和音色呈梯形变化,不能做渐强和渐弱。那时候,羽管键琴家为了表达情感,喜欢用速度上的小变化增强表现力,这就是当时普遍使用的“缓急法”。装饰音可以增强被装饰音的音量,有重音的效果,具有增强音乐表现力的作用。
因此,由于古钢琴的琴键较轻,所以演奏者在声音宏大、功能完善的现代钢琴上演奏古钢琴作品力度不宜过大,手腕和身体几乎保持不动,用指力触键即可,还要根据作曲家和作品的不同来调整所需的触键方法,从而达到想要的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