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如意:浅析中国钢琴文化的渊源4-2钢琴音乐的创作探索 241209
浅析中国钢琴文化的渊源4-2钢琴音乐的创作探索
文/胡如意(温州大学)
来源/ 《学术探索》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学术的基本态度。作为学术平台,霸拓推送(并不代表认同)能引发思索的文章。
1915年,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老师正式创作了中国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紧接着又相继创作了《偶成》、《小朋友进行曲》等作品,将欧洲流行的钢琴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思维方式、表现手法相结合,为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开辟先河。
1934年,俄国的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车列浦宁在中国举办了一场“征求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创作评选工作,其中贺绿汀凭借一曲《牧童短笛》获取一等奖。随后,旅居日本的江文也先生也创作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钢琴曲,如《卖糖小贩的金芦笛》、《午夜的琵琶》等。[4]1938年他回到中国后,又创作了《北京素描》,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深依恋之情,以及北京文化的归依。到了上世纪的30年代,以贺绿汀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作曲家,通过辛勤的创造,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夯实基础。以我国著名钢琴家、作曲家丁善德先生为例,他对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热爱。1945年写出他的第一部钢琴作品——《春之旅》组曲,其中包括《杨柳岸》、《舟中》、《晓风之舞》、《待曙》四部分,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旋律轻快优美、和声独特。1946年,丁善德又创作了著名的套曲《E大调奏鸣曲》;[5]而他的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以及《新疆舞曲第一号》、《新疆舞曲第二号》等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为中国最早的钢琴音乐发展做出贡献。
到了1966年,一场“文化大革命”的到来,钢琴文化在我国的发展戛然而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仅创作了两部钢琴音乐作品,一是钢琴协奏曲《黄河》,二是钢琴伴奏曲《红灯记》。其中,《黄河》是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钢琴和乐队配合演奏的乐曲;《红灯记》也是给京剧唱腔的钢琴伴奏。由于处于特殊的年代、特殊的背景,钢琴的角色也趋向尴尬。但是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为了满足特殊时代的政治宣传,一些钢琴改编曲涌现出来,就是将已有的乐曲、歌曲或者样板戏等,在保持原有曲目的基础上,将其改变成钢琴演奏曲。直到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思想解放,钢琴在中国的发展又看到了光明。[6]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钢琴音乐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这也是中国一批钢琴曲作家、演奏家长期压抑之后的集中爆发,凭借国外先进的创作思维,再加上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一次全新尝试。例如《第一钢琴奏鸣曲》、《新疆随想曲》等。回顾钢琴文化在中国的起步发展,既有兴旺,也有衰落;既有继承,也有创新。但是我国优秀的钢琴教育家、作曲家、演奏家从未停止前进、努力的步伐。虽然与世界钢琴音乐创作发展相比,我国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差距将转化为未来发展的动力,钢琴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将更上一层楼。[7]
[参考文献]
[4]王昌逵.中国钢琴音乐的文化取向——“神韵”[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5]熊晓辉.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与现状[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6]吴杰.钢琴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的融汇点[J].戏剧之家:理论版,2011,(3).
[7]周为民.中国钢琴曲的创作发展与演奏特征[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