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张弛:基于傅里叶分析方法的钢琴音色识别与电子合成系统研究5-5系统测试 241029
基于傅里叶分析方法的钢琴音色识别与电子合成系统研究5-5系统测试
左张弛(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图文转码/ 王欣源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学术的基本态度。作为学术平台,霸拓推送(并不代表认同)能引发思索的文章。
六、系统测试
基于傅立叶分析法的钢琴音色识别与电子合成系统,以PC软件硬件为载体,同时支持Win7系统与WinXP系统,CPU要求2GHz,磁盘空间要求900M。测试时,选择30台计算机安装测试系统性能。其中音色检验结果[7]具体如表1所示。
表1音色检验结果
由表可以看出,以打开与新建乐谱分析其格式与音色检验结果,乐谱打开方式只支持当前打开方式,而曲谱只能根据明确格式添加音符,且音乐播放声音与速度处于固定状态;无法于新建乐谱添加附点,删除尾部音符需重组乐谱音符,最终修改保存乐谱文件名;添加、删除、修改、保存音符时,所检验音色结果都合格,这表明钢琴音色检验结果符合预期。
1、性能测试
基于此,通过Matlab软件测试系统性能,不同方法设计系统性能测试结果[8]具体如图4、图5所示。
图4傅立叶分析法设计的系统性能测试结果
图5改进线性变调法设计的系统性能测试结果
由图可知,基于傅里叶分析法设计的系统,在300Hz频率时,相应振幅于0逐步下降;600-2100Hz频率时,相应振幅保持在稳定状态,并未出现噪声干扰;在2400-2700Hz频率时,相应振幅处于最低状态。
基于改进线性变调法设计的系统,即就音乐语音的边缘音特性,以谐波冲激分离为辅助,划分音乐语言为谐波信号与冲激信号,通过线性预测模型,分解谐波信号,转换为声道传输函数与声门脉冲激励信号,以重采样变调处理分析脉冲激励信号,通过帧信号叠加合成,以保障拼接部分的衔接性,基于频域谐波冲激叠加合成重新构建音乐语音信号。此系统在300-900Hz频率时,相应振幅相对偏高,在频率变化影响下,音色振幅出现较强烈变化区域,并出现了明显的噪声干扰。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傅里叶分析法未出现噪声,振幅变化明确,且愈发清晰,音色识别越明晰,这就代表傅里叶分析法设计的系统音色识别性能更佳。
2、正确率测试
基于音色识别性能分析,测试音色识别正确率,选择钢琴曲设计5分钟测试,结果[9]具体如图6所示。
图6音色识别正确率
由图可知,基于傅里叶分析法的钢琴音色识别,在钢琴曲播放1min时,识别正确率即52%,2min时,识别正确率即63%,3-4min时,识别正确率即84%,结尾时,识别正确率即95%,与开始环节对比正确率提高了大约43%。基于改进线性变调法的钢琴音色识别,在钢琴曲播放1min时,识别正确率即22%,2min-4min时,识别正确率即43%,结尾时,识别正确率即64%,与开始环节对比正确率提高了大约42%,整体保持在20-65%间。通过比较分析,基于傅里叶分析法的钢琴音色识别正确率整体保持在50%以上,最高可达95%,这就表明基于傅里叶分析法的钢琴音色识别正确率相对更高,证明系统设计完美度更高。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傅里叶分析法设计了钢琴音色识别与电子合成系统,通过短时傅里叶变化频谱分析,可提取音色特征矩阵;详细分析音强与时间变化关系,可获得音强变化包络曲线;通过音色特征矩阵与音强变化包络曲线,可明确识别钢琴乐音。在此基础上,通过改进线性变调法与傅里叶分析法对比进行了系统测试,结果表明,基于傅里叶分析法的钢琴音色识别与电子合成系统在600-2100Hz频率时,保持在稳定状态,性能良好;音色识别正确率高,这说明系统设计完美度较高。
参考文献:
[7]程美芳.钢琴音色识别与电子合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4.
[8]张琳,吴建明.基于计算机技术的钢琴音色识别与电子合成系统设计[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8(10):79-82.
[9]张驰.弦槌特性及其整音技术与钢琴音色的关系[J].音乐生活,2017(5):88-89.
作者简介:左张弛(1983-),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