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申请

霸拓资讯infomation

首页 > 霸拓资讯

魏廷格:中国钢琴艺术究竟始于何时? 241111

2024-11-08

中国钢琴艺术究竟始于何时?

文/魏廷格(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来源/ 《钢琴艺术》

图文转码/ 马战良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学术的基本态度。作为学术平台,霸拓推送(并不代表认同)能引发思索的文章。

 

近年来,笔者的“应邀讲学”活动渐多起来。其中一个题目,就是讲“中国钢琴艺术概论”。既讲理论,也讲历史。讲历史时,就要涉及到中国钢琴艺术“始于何时”,或曰“起点”的问题。

顷读《钢琴艺术》2004年第5期上的《“和平”奏响90载,乐界共叙钢琴情》一文,提出应以赵元任发表于1915年的《和平进行曲》作为中国钢琴艺术的“起点”、“纪元”。该文说:

“钢琴进入我国已有百余年,但如何确定中国钢琴艺术的起点尚没引起音乐界的注意。艺术史学者刘恒岳在对艺术史的研习中率先提出了应以第一首中国钢琴曲的创作年代作为中国钢琴艺术的纪元。‘中国钢琴艺术90年’的观点,应该说是一个大胆的观点。”

这段话,表明该文作者是针对所谓的“尚没引起音乐界的注意”的问题,以“率先”的勇气,提出一个“大胆”观点的。然而,我认为这都是需要研究和商榷的。

为判断中国钢琴艺术的起点,就必须先弄清:什么是中国钢琴艺术?早在2001年,我曾对“中国钢琴艺术”这一概念提出过基本看法。后来在讲学过程中,又有斟酌和推敲。我现在的讲法是:

中国钢琴艺术,是指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从事的钢琴艺术实践活动。其主体是中国钢琴

曲的创作、演奏、教学及其理论研究;同时也包括融入某种中国文化精神的西方钢琴音乐文献的演奏、教学及其理论研究

中国钢琴艺术主体部分的核心,毫无疑义,是中国钢琴曲创作。不过,对于“中国钢琴曲”这一概念的涵义,在严格的学术意义上,我是有所限定的。即,真正本质意义上的中国

钢琴曲,或者说能称得起是中国钢琴艺术的中国钢琴曲——

“应当是悠长、久远的中国音乐传统在20世纪内外条件下新发展的产物。中国钢琴艺术的文化血缘与中国音乐传统应当是一脉相承的;但其形式、风格又因带着新时代的显著特点而有异于旧有中国传统音乐。

以此考察就会发现,并非任何正式出版的中国人写的钢琴曲,都能符合这样的标准。换言之,确有一定数量的钢琴曲,尚未与中国音乐传统和文化血缘实现真正一脉相承的关系,因而,还不具备本质意义上的中国钢琴艺术应有的基本品格。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由于钢琴这件乐器是外来的,写作钢琴曲的基本原理也是

外来的,现代多声音乐的思维方式还是外来的。在这三大外来因素的制约下却要表现出中国风格,在20世纪初叶,是全然无先例可循的。这就必然有一个摸索、尝试、实验的过程。这一过程,至少长达20年之久,才诞生了成熟的中国钢琴曲。其实,即便在那之后,甚至直到今天,中国钢琴曲的创作,仍难完全摆脱探索的性质。而探索、尝试,就会有不成功、不完全成功,甚至是失败的实践。就以《和平进行曲》为例,其结构、织体、和声乃至表情,都有成功或比较成功之处。惟独,若着眼于民族风格,则不能不说,此曲的欧洲风味还相当浓重,还不是中国化的风格,还是属于尚未成熟的尝试性质的作品。在严格、郑重的学术眼光下,是不能看作为真正中国钢琴艺术意义上的中国钢琴曲的。

我认为,判定中国钢琴艺术的起点或纪元,只能以成熟的中国钢琴曲的诞生为标志,而不宜以尚未成熟作品的出现为依据。因为,当一个事物尚处于不成熟状态时,是不能充分显示出该事物的本质、性质和特点的。自然,也不该被当成为该事物的范例或标志。所以,作为第一首正式发表的中国作者的钢琴曲,《和平进行曲》自有其历史地位。但若视之为中国钢琴艺术的起点或纪元,似乎从此有了真正的中国钢琴艺术,那就不符合历史事实了。

那么,究竟何时才有了成熟的中国钢琴曲呢?早在完成于1981年的《论我国钢琴音乐创作》一文中,我曾从四个方面论证了贺绿汀写于1934年的《牧童短笛》为“第一首完全成熟的中国钢琴曲”,是“中国钢琴艺术之树上的第一朵鲜花”,“具有开创性的意义”。2003年贺老诞辰100周年,我又写专文纪念,将“完全成熟”的标志,归纳为六点,还将贺老的《摇篮曲》评价为与《牧童短笛》具有同样的艺术高度、同样的中国化风格、同样最早的“完全成熟”(后来在讲学中,我多次检讨了当初只讲《牧童短笛》为“第一”,而未将《摇篮曲》与其并列,是个不大不小的疏忽或错误)。

这里的“第一首”、“第一朵”、“开创性”、“奠基者”、“最早”之类用语,其实不就是在讲一个事物的起始、发端,即“起点”吗?可见,并非没人注意到“起点”,而是早在1981年就提出了相关看法,只是认为“起点”不是《和平进行曲》,而是《牧童短笛》和《摇篮曲》。

基于同样的理由,“中国钢琴艺术90年”的提法也是不妥的。若讲90年,只能说:依据现已发现的史料,中国钢琴艺术的探索已约90年。

进而,这“探索的起点”是不是《和平进行曲》呢?我认为也不是。因为,从音乐表现方式上看,钢琴艺术的根本特点,可归结为键盘上的多声思维。如所周知,我们今天泛称为钢琴曲的乐曲,最初并非都是为钢琴而作的,而是包括了所有古钢琴曲在内的。何以能如此?就是由于两者都是键盘上的多声思维。有了这一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的共同性,才能在现代钢琴上演奏古钢琴曲而无大碍。因此,中国钢琴艺术探索的起点,也应当是中国最早的键盘上的现代民族多声思维尝试。依据现已发现的史料,这最早的尝试,同样出自赵元任之手,这就是稍早于《和平进行曲》的风琴曲《花八板与湘江浪》,约创编于1913年。此曲完全可以看作为钢琴曲。创编者是在古老的中国五声音阶传统曲调上,依照欧洲古典和声原则,配之以有限的多声因素,首次尝试将外来多声思维在键盘上与中国风格相融合。因此,是中国钢琴艺术探索的当之无愧的起点。

以上,就是我对中国钢琴艺术始于何时,以及中国钢琴艺术探索始于何时的看法。敬候有关人士及有研究者批评。

 

注释:

①③详见魏廷格《关于中国钢琴艺术的概念及其理论研究概述》,载《钢琴艺术》2001年第2期。

②“融入某种中国文化精神的西方钢琴音乐文献的演奏、教学及其理论研究”,虽然是中国钢琴艺的非主体部分,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不过这是个复杂题目,须专文讨论。

④⑥详见《钢琴艺术》2003年第11期。

⑤缩写稿发表于《音乐研究》1983年第2期,题为《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

⑦曲谱见《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上海音乐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