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意大利】巴洛克羽管键琴一手资料汇编-法、意羽管键琴学派比较 240909
法国、意大利巴洛克羽管键琴一手资料汇编-法、意羽管键琴学派比较
编译/张奕明
来源/《钢琴艺术》
图文转码/马战良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学术的基本态度。作为学术平台,霸拓推送(并不代表认同)能引发思索的文章。
在接触到史料之前,我先将法国与意大利羽管键琴学派做一比较。
这两派的接触比较频繁,音乐家们都熟悉和关心对方的成就,所以能融合的都融合了,剩下的都是融合不了的本质性差异,比如装饰音。法国人天性精确,加上组曲的来源是舞蹈,舞蹈意味着对于精确、精妙节奏的追求,所以他们的装饰音都是尽可能精确地记在谱面上的。登峰造极的是库普兰,他在《羽管键琴演奏艺术》中精细地写出了每一种装饰音的奏法。意大利人比较随性,所谓的意大利装饰音说白了就是对旋律的自由加花。意大利羽管键琴音乐盛行的曲式是da capo,即ABA形式,来源是歌剧。在“A”第二次出现时,便是羽管键琴的演奏者(歌剧的演唱者)自由加花的好机会。另外一个“自由随性”的证据便是起源于意大利的通奏低音。所谓通奏低音,即作曲家只写出低音的线条,然后在低音上标记数字。数字标明的是音程关系,低音与旋律之间的“填充物”与低音的音程关系。注意,仅仅是音程关系,其他比如节奏什么的,悉听尊便,自由发挥。这“悉听尊便”一方面体现了意大利人随性、即兴的性格,而另一方面,则说明了羽管键琴的伴奏者仅仅是熟练工。对于通奏低音来说,要达到精妙的程度虽然很难,但如果仅仅瞄准可以与演唱者合上这个目标,那么一个资质一般的音乐家经过培训均能做到。这就有点儿像现在的即兴伴奏的情况,临时救急可以,真要即兴“伴”出来便能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还是极难。
法国人的旋律虽然也极为复杂烦琐(所以库普兰说演奏时右脚要往外侧一些),但绝不是意大利式的自由加花,法国人是精确的。所谓的洛可可风格,建筑也好,音乐也好,虽然极尽装饰之能事,但所有的装饰物都不是随便加的,都是精确并经过设计的。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欧洲各国中,法国是最晚流行通奏低音的—法国直到17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开始真正接受并通行来自于阿尔卑斯山另一边邻居的通奏低音。而那时甚至连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国人都早就接受通奏低音了。
这种差异,宏观说来是民族性;微观看,便是两国截然不同的歌剧给键盘音乐带来的直接影响。在当时,歌剧是最复杂、花费最高的世俗音乐体裁,非王公贵族们不能运作。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歌剧影响了当时几乎所有的其他音乐,甚至将其触角伸入了教堂音乐的领域—产生了清唱剧和康塔塔。在这种情况下,键盘音乐当然不能免俗。
当时(及之后)的意大利歌剧是为一个明星打造的,用各种机会给这位明星秀歌技。秀歌技的最好方法便是一段接一段的咏叹调—甚至有的歌剧出现了六十多首咏叹调。这些乐段往往会重复出现并得到加花。这样的男女明星就叫“Primauomo”和“Prima donna”,照着字面看,后者就是“第一女人”的意思。这个词的意思现在已经演变成了嘲讽那些自我感觉良好、想起一出是一出、不顾他人感受的女性了。如果有可能,一定要听一听意大利人发“Prima donna”这个词,那种感觉是崇拜与嘲讽的复合体,其他国家的人是读不出来的。
意大利歌剧的这种特性造成了其旋律的随性与多反复,伴奏则相对程式化、套路化。比如终止式、那不勒斯六和弦等“套路”便是证据。然而最大的“程式”则是上文提到的“通奏低音”(数字低音)。
而法国歌剧在吕利的塑造下脱离了这样的模式,法国人并不追求明星效应,对乐手的即兴发挥也不那么热衷,他们最看重的是那无所不在的—品位(这是法国的民族性之一,一定要听听法国人或者深受法国影响的音乐家们是怎么读“品位”这个词的)。
另外,意大利人极力拉大咏叹调与宣叙调的区别。在咏叹调中他们秀歌技,在宣叙调中则是慷慨激昂的“脱口秀”。意大利的宣叙调与朗诵接近,只在关键处由羽管键琴点出和弦。法国人则不同,吕利(他来自于意大利!)创造了所谓的“法国宣叙调”。这种宣叙调的音高、节奏、重音都是规定好的,并且因为是乐队伴奏而不是羽管键琴师在后面跟,一切必须按照节奏来。这当然与前面提到的法国人精确是一个逻辑的,但事实上造成了法国的咏叹调与宣叙调差异较小,相对于意大利歌剧来说不那么泾渭分明。所以像托卡塔那样自由节奏与严整节奏对比交替的乐曲,无疑是意大利的歌剧风格,因此只能属于意大利。然而,即使是在大师级人物弗雷斯科巴尔迪手下,托卡塔也不能摆脱“想起一出是一出”的意大利式弊病—没有统合性。我曾经问研究弗氏的亚历山德·西尔贝格(Alexander Silbiger),这种没有统合性的音乐,如何能弹出统合性?他说:“不要把不属于弗氏的东西强加于弗氏。”所以非常符合逻辑的、最喜欢逻辑性和统合性的德国人对托卡塔进行了改造。巴赫的方法是在“想起一出是一出”的托卡塔里面融入了逻辑性最强的、最代表德国羽管键琴学派的赋格!巴赫的托卡塔都是以长大的赋格结束的,赋格就像宝塔一样镇住了前面的“Primo donna”。
在法国的歌剧中,舞曲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所以键盘音乐中压倒一切的便是以舞曲为主的组曲。组曲一开始是由“一快一慢”的一对舞曲构成,后来发展成以四种舞曲为基本结构的巴洛克组曲。而对于意大利的羽管键琴音乐来说,托卡塔、协奏曲和奏鸣曲是主要的体裁。其中的奏鸣曲与协奏曲无疑来自于意大利相当发达的器乐合奏传统—来自科雷利(Corelli)、维瓦尔第等大师的作品。器乐合奏一脉解释了为什么意大利的羽管键琴音乐多为无标题音乐。与此形成对比的法国羽管键琴音乐则多带有标题,且往往与文学、视觉艺术等建立关联,比如库普兰的“ordre”(组曲)就多为标题音乐。
总之,旋律自由加花、伴奏往通奏低音上面即兴填入和弦、宣叙调与咏叹调的对比,这便是随性的意大利人。而法国人对复杂的装饰音、精确而微妙的舞曲节奏(比如库朗特的复节奏)有着庖丁解牛般的精确,又喜欢将音乐与文学、视觉艺术等其他体裁联系起来,最重要的是无时无刻不将品位挂在嘴边,融化到血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