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蓓佳:从大清朝到新中国一一宁波大碶朱氏四辈三代调律师的故事-我的祖父朱根祥-建设西安音乐学院 240415
从大清朝到新中国
一一宁波大碶朱氏四辈三代调律师的故事
我的祖父朱根祥-建设西安音乐学院
文/朱蓓佳 (西安音乐学院)
来源/ 《弦准音纯 百年相承》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学术的基本态度。作为学术平台,霸拓推送(并不代表认同)能引发思索的文章。
1950 年的西安音乐学院,还在兴国寺校区。那时刚刚从短训班性质的部队艺术院校转为有规定学制的西北艺术学校,处在向正规化过渡的起步价段,一架马车就从延安拉来了全部的家当。学校的教学楼,校舍建设如火如荼开展。全国的轻工业正处在起步阶段,新钢琴的生产跟不上各地建设的速度,学校没有钢琴怎么办。就从上海,甚至全国各地搜罗购买了60 架人家便宜处理的钢琴,有德国的、法国的、英国的、荷兰的、俄罗斯的……没有一个建制相同,里面的零件一旦坏损,全部要手工修复。因此祖父来校的工作量非常大。
为了保证教学用琴,祖父成立了一个钢琴修造车间,建立了一整套维护保养制度,规范了小修、中修、大修轮换修理周期和钢琴的档案记录。这些细致的规章制度和祖父的高超手艺结合起来,一直使西音的钢琴使用水平在全国的艺术院校中名列前位。正常的琴定时去调音就行,有出问题的就拿到车间来修,几年后需要更换零件的……就这 60 架旧钢琴,在西安音乐学院的钢琴教学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这里有祖父 在背后默默的工作。
曾经有校友跟我讲,年少时被推荐到西音来学钢琴。上了 6 年学, 期间很多次看见朱师傅拿着个工具袋在琴房楼里穿行。音乐会开始彩排前,会看到朱师傅给音乐厅的斯坦威大三角钢琴调律。而她琴房里的钢琴,就没有坏过,琴音总是很准。 偶尔弹断了弦,第二天琴却总是好的,她从来没有深想过为什么学校的钢琴有自愈功能。 随着她年龄越大越觉的祖父不为人知的勤劳有多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