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凤双:对于立式钢琴中“攀带”功能的探索和实证研究-2对于”攀带”功能的不同理解、结合攀带的历史演变来分析攀带的功能 231204
对于立式钢琴中“攀带”功能的 探索和实证研究
文/邱凤双(天津音乐学院)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学术的基本态度。作为学术平台,霸拓推送(并不代表认同)能引发思索的文章。
二、对于”攀带”功能的不同理解
立式钢琴击弦机的结构在近两个世纪以来并未 发生太大改变,攀带也一直被使用。但通过对大量 资料的研究和对比中发现,对于攀带功能的论述并 未达到一致,有的甚至相差甚远。笔者筛选了“限 位作用”“辅助弦槌复位”“防止弦槌回弹到琴弦 上”“替代三角钢琴复振杆”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进 行对比分析,结合攀带的历史演变,实验求证、演奏 者感受三个方面来作进一步的探讨。
三、结合攀带的历史演变来分析攀 带的功能
(一)1842年沃尔纳姆的立式钢琴击弦机结构(图1)
如图1,沃尔纳姆使用了“托木-攀带”结构,并 未使用勾簧,顶杆和调节钮的设计和现代立式钢琴略 有区别。通过观察击弦机的设计结构,我们对攀带功 能做如下分析:
图1
1.由于没有勾簧的应用,弦槌自身复位很慢或者 很困难,所以攀带对于“弦槌复位”应该起着决定性 作用。
2.从攀带拉动的位置和角度来分析,在“防止弦 槌回弹到琴弦上”的功能上可能会起到一点作用,但 主要还得看托木是否能稳稳地接住弦槌。
3.沃尔纳姆使用的攀带和三角钢琴的复振杆并 没有功能上的相似。三角钢琴的复振杆作用是延缓弦 槌复位,从而使顶杆迅速复位来实现“快速同音反 复”。
4.在未安装攀带就安装击弦机的情况下,弦槌会 向琴弦方向倾倒,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击弦机安装, 所以攀带起到了一定的“限位作用”。
(二)沃尔纳姆在三角钢琴上使用攀带先于立式钢琴(图2)
沃尔纳姆在三角钢琴击弦机中加入攀带的目的何 在呢?这一直是个谜团。从攀带拉动的位置和角度来 分析,它对于“辅助弦槌复位”和“防止弦槌回弹到 琴弦上”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用会很小,因为 三角钢琴弦槌是依靠自身的重力势能来复位,所以这 种在三角钢琴上加入攀带的做法很快就被弃用了。
图2
(三)19世纪初,穆勒设计出了最早的“托木- 攀带”结构(图3)
如图,攀带的一端连接在键盘上,另一端连接在 弦槌根部并连接着弹簧装置,这就构成了基本的“托 木-攀带”结构的击弦机。在这里要说明的一点:弹簧 和攀带是连接在一起的,可以把弹簧和攀带的整体看作 现代立式钢琴中的勾簧,也可以将它看作沃尔纳姆击弦 机中的攀带,对于“弦槌复位”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 穆勒是基于“跳上式击弦机”原理进行了击弦机的设 计,有其自身的缺陷性,所以并未沿用至今。
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