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论音乐-威柏:歌唱中的节奏 230116
作曲家论音乐
歌唱中的节奏
引自论歌剧《忧兰蒂》的速度标记的文章,1824年
文/威柏
编/【美】萨姆•摩根斯坦
译/汪启璋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学术的基本态度。作为学术平台,霸拓推送(并不代表认同)能引发思索的文章。
对所有的人来说 ,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一首乐曲的节奏运动中把嗓音和乐器结合得挥然一体,而使乐器支持并增强嗓音的表情;因为嗓音和乐器就其本质来说是相互矛盾的。由于呼吸和咬字的关系,歌唱时要求小节中有一定的起伏,就象波浪有规律地冲击着海滩一样。乐器(特别是弦乐器)则把时间分成截然分明的部分,仿佛钟摆的摆动那样。表情的真实性要求这些大不相同的特点互相融合。节拍不应该成为专横的限制,或是像磨坊锤子那样的敲击。相反,节拍对于音乐应该象脉搏对于人的生命一样。任何一部慢速度的作品,其中都会有某些要求进行较快的乐段,从而防止产生使人感到拖拉的现象。反之,也有需要在其中较慢地演奏某些乐段的快速作品,这样才不致于因过分热情而破坏了它的表情。
然而,愿每世歌唱家千万不要由于以上的评论而感到自己有权用那种狂热的演唱方式来任意歪曲每个小节,给听众以无法忍受的折磨,使他们感到象看见一位杂技演员迫使自己的关节脱位时一样难受。加快速度或放慢速度时要做到永远不使人感到痉挛、猛冲或诸如此类的强烈活动。这种情况也许会在一个乐段、一 个乐句的这里那里出现 但是只能在音乐和歌词都需要表现情感激动的地方出现。例如,在二重唱中,两个不同的角色的感情表现要求对照鲜明的特点。《贞洁的修女中利奇尼奥和大祭司的二重唱就是一个极佳的例子。大祭司唱得愈平静、利奇尼奥唱得愈激动,就愈能加强他们之间的对比;这样,就更为鲜明的突出了人物, 效果也必然更加显著。这一切,我们是无法在乐谱上一一标记出来的,这些(表达方面领悟)只能出自人的反应灵敏的内心,如果缺乏,那么无论是节拍机,它只能防止严重的错误,还是我们的极不完备的标记,都爱莫能助(关于标记这个题目有如此之多的内容可 以讲,如果不是受到以前的经验教训,我还是想进一步发挥这个题目的)。我认为这些标记是多余的无用的,而且我担心它们易于被误解。让它们保留着,但用时务必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