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安泰:论音律(节选) 221205
论音律(节选)
文/詹安泰
来源:搜韵 生活书店 2022-11-20 20:05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学术的基本态度。作为学术平台,霸拓推送(并不代表认同)能引发思索的文章。
黄钟宫宜富贵缠绵,正宫宜惆怅雄壮,大石调宜风流蕴藉,小石调宜旖旎妩媚……《水调歌头》《六州歌头》《满江红》《百字令》《贺新郎》等调,大都宜于豪放,故喜豪放者多用之;《风流子》《摸鱼儿》《齐天乐》《汉宫春》等词,大都宜于高朗清疏,故笔调高朗清疏者多用之。詹安泰词学研究中《论音律》一篇,将律调对于词之声情表达之至关重要作用,详予考察。本文是其节选。
古之乐经与乐书,久已失传,今可考见者,以《礼·乐记》与《周礼》大司乐之说为最古。然《乐记》所言,乃《乐》之传,非乐经也;《周礼》所言,乃乐之职,非乐书也(说见《六经奥论》)。音律之微,存乎心性,传之口耳,运用之妙,殆非笔墨所能究尽。故叶时曰:“乐不可以书传。”(《礼经会元·诗乐》篇)张炎曰:“律非易学,得之指授方可。”(《词源》)马端临曰:“心之精微,口不能授;性所解悟,笔不能书。”(《通考·乐考》)虽然,“乐书虽亡,而人心之乐,未始不存也”(《六经奥论》),乐固不易以书传,而乐则长流天地间而不容废弃而不讲,于是乎讲求音律之书乃更迭以起。越时愈远,探究弥难;器数既乖,辨别不易:故居今日而言古乐,则虽穷极精微,亦惟尽考据说明之能事而止,求其施诸弦管,鬯美无碍,配之声歌,纤洪毕合,不可得也。
秦汉以前靡论矣,魏晋以降,若杜夔、荀勖、阮咸、祖孝孙、张文收、万宝常之徒,史称其于音律,最有宿悟神解,顾书多不传,传者又类皆片辞断义,不可贯通;即宋元以后乐律之书,如宋仁宗之《景祐乐髓新经》、蔡元定之《律吕新书》、陈旸之《乐书》、明朱载堉之《乐律全书》、清康熙之《律吕正义》等,说虽具存,而琐细繁重,羌难董理。其简要精明而可通于词乐者,自沈括《梦溪笔谈》、张炎《词源》外,当推江永之《律吕新论》、凌廷堪之《燕乐考原》、陈澧之《声律通考》与徐灏之《声律考》。江氏本琴弦以推论律度,凌氏主琵琶以配合燕乐,陈、徐二氏穷音律离合之迹、定乐调配置之数,均能独出心裁、凌驾前哲。方成培之《词麈》,杜文澜、吴蘅照、谢元淮之词话,张德瀛之《词征》,郑文焯、蔡桢等之斠证词律,夏承焘之考定白石旁谱,均具特识,足资参考。至其不能施诸实用,则情势使然,虽圣智复生,亦无可如何耳。
今兹所论,虽以词之音律为主,其有在词籍无得考明者,则远溯诗乐,下及曲律,庶加详明,较易通晓。
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词史与词境》
詹安泰 著 彭玉平 编选、导读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
詹安泰(1902—1967)
广东饶平人。1921—1926年在广东高等师范和广东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后在广东韩山师范、中山大学执教。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尤擅词学。著有《词学研究》《花外集笺注》《离骚笺疏》《无盦词》《鹪鹩巢诗》等。
编选者简介
彭玉平
江苏溧阳人,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兼任中国词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会长等,第八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著有《诗文评的体性》《王国维词学与学缘研究》《况周颐与晚清民国词学》《唐宋词举要》《人间词话疏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