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音:泛音的多样化和时代特征5-5新音乐时期 221031
霸拓读书会荐稿
泛音的多样化和时代特征5-5新音乐时期
文/ 李思音(大连大学音乐学院)
来源/ 《音乐创作》2015年第3期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学术的基本态度。作为学术平台,霸拓推送(并不代表认同)能引发思索的文章。
新音乐时期(1945年以来的先锋派),这时期的钢琴已不满足于单纯钢琴固有的泛音。他们总是想让钢琴发出超越其音响范畴的声音,便出现了“调制钢琴”,又称“加料钢琴”,这是约翰·凯奇的一项发明。他把演奏所有旋律音的钢琴弦都装上了螺栓加螺母、螺栓或橡胶皮条。其目的是要产生有金属共鸣的(加螺母和螺栓)或产生发闷的但泛音突出的声音效果(加橡皮条)。人们利用琴弦的共振特性,利用其它物体干扰共振波,钢琴固有的协波被改变,也就是泛音的种类和数量被改变,钢琴音色自然发生改变。如凯奇说∶“如果预先调制好,所有期望都能制作出来,你可弹奏那些相关琴键。一件有明确自身特性的乐器,它的效果甚至不会使人想到钢琴的种种特征。”
勋伯格,“十二音技术”的创始人,在他的作品中遇到“◇”型音符时,只按下键盘,不发出击弦引起的声音,而只做出共鸣声,也就是所谓“泛音手法”(并非严密的泛音,而只是由共振引起的)。现代作曲家们还设计出各式各样的弹法,试图改变琴弦共振方式以求音色的更为扩大。像用急速而有力的踩下踏板使钢琴内部琴弦响起来,或是用手臂或手掌等同时按下范围较广的键盘,发出"密集音块",以及用手掌或用拳头敲打钢琴等。
新音乐对泛音的要求不仅限于数目多少,关键是如何去改变它们。一个弦的基音只有一个,但它与其它弦制造出的泛音所产生的音色却达上百种之多,这就是新音乐的理念。
综上所述,各类流派对泛音要求的多少和种类各不相同。钢琴泛音在时间上横向呈现由极少到极多,由单一到丰富。这是钢琴结构由古钢琴演变到现代钢琴,弹奏技法从简单的手指到动用全身这些客观因素的必然结果。同时,踏板的使用在诠释各个时期的音乐中起到决定作用,它使用的目的亦是由简单连接音符到挑染气氛。
二十一世纪是个性创作的时代,更是个性与科学结合同步的时代。我们要利用钢琴的内在物理特点来把握它的外部表现。这是开启新时代艺术的一把钥匙,是诠释钢琴表演艺术的新课题,更是能给当代钢琴作品的创作带来灵感和依据。
参考文献∶
雅各布·艾森伯格编黄嘉平译《钢琴家--二十三首世纪钢琴名英及诠释》人民音乐出版社
邵义强译《钢琴与钢琴音乐》全音乐谱出版社
龚镇雄著《音乐中的物理》湖南教育出版社
雷金纳德·史密斯·布林德尔著《新音乐——1945年以来的先锋派》人民音乐出版社
涅高兹著《弹钢琴表演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
张大胜著《弹钢琴的技巧》全音乐谱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1月第85页
李宝善著《高保真放声技术》上海科技出版社
费建星、许尧南著《电唱机及高保真放音设备》人民邮电出版社
约瑟夫·班诺维茨著朱雅芬译《钢琴踏板法指导》上海音乐出版社
田永文陈永编著《西方音乐史》武汉大学出版社
《钢琴音乐300年》西南师大出版社
约瑟夫· 迦特著《钢琴演奏技巧》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