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煜梅:回禀张炳勋前辈之《琴》 190805
回禀张炳勋前辈之《琴》
文/ 范煜梅
来源:同等重要古琴教室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学术的基本态度。作为学术平台,霸拓推送(并不代表认同)能引发思索的文章。
张炳勋前辈在《从中乐钢琴说开去》有一个内容是《琴》,具体涉及古琴的制作、编钟的制作以及中国乐律学的音律点再现等方面的内容。
先说古琴制作:古琴制作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有记载,制作古琴的材料和工艺目前我能查到的史料是《诗经·定之方中》:
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椅桐、梓,做琴的木材;漆,制琴的工艺。
从出土文物和传世的琴器来看,桐木、梓木以及杉木都是制琴的木材。大漆出自漆树,中国很多地区产漆树。
制作一张琴器需要两三年的时间,但是一张传世的古琴器寿命长达一千多年或几百年,相对而言制作期不算冗长。
东汉末年应劭撰写《风俗通义》对古琴的用途做出介绍:
古琴的社会地位:君子之器、礼乐之器、文人雅士之器。
实用程度:便于携带、音量适中、琴音适合人声歌咏、弹琴抒情言志。
古琴的社会功用:表现雅、正、善。
古琴器的制作从古至今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
编钟的制作先从材料、冶炼、铸造等工序来看时间不短,一套完整的编钟会消耗大量的财物,主要供庙堂或研究机构、演出机构使用,个体居家摆放敲奏的可能性很低。
至于张炳勋前辈在《琴》中说编钟上的音律“上生三度下生三度”之言,算西乐说法。
中乐的黄钟与姑洗之间从第一律至第五律,不是三度;黄钟与仲吕之间是第一律至第六律,不是四度;黄钟与林钟之间是第一律至第八律,不是五度。
如果黄钟与林钟之间是五度,那姑洗至林钟是几度?姑洗与蕤宾是几度?
古琴弦上承载着中国音乐的遗传基因:隔八相生。
古琴弦的散音与这条弦上三等分处产生的泛音即为第一律与第八律,所以黄翔鹏先生的论断“琴律就是钟律”经得起考验。
古琴弦虽然展示了中乐的遗传基因,但是七条弦不足以全面完整展示十二律的规律变化。为此,我委托北京白云观的陈理真道长制作了这张十三弦的弦律器,任何律制的说法都可以在这张弦律器上面显示个中规则。
就我们同等重要古琴教室师生共同推算测量的结果来看,只有自然律符合中乐的历代记载:十二律循环相生。
唐朝武则天敕撰的《乐书要录》这张图真实不虚,十二律循环相生。
无论是古琴还是弦律器,对不学古琴弹奏的人来说要通过音高来核实十二律有难度。中乐钢琴可以展示五准多的十二律,动动手指头就可以听到标准律准,何不快哉!
要讲解中国音乐的十二律、要练习十二均的五音七声视唱练耳、要弹奏符合朱载堉的韵脚美感的中乐旋律,一台中乐钢琴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