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申请

霸拓资讯infomation

首页 > 霸拓资讯

杨拯:粗疏品味中乐钢琴—玄锝琴 4-3 190610

2019-06-09

粗疏品味中乐钢琴—玄锝琴4-3

文/杨拯(南京艺术学院)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学术的基本态度。作为学术平台,霸拓推送(并不代表认同)能引发思索的技术文章。

 

粗疏品味中乐钢琴—玄锝琴4-2

http://www.interpts.com/index.php?c=show&id=1244

 

粗疏品味中乐钢琴—玄锝琴4-1

http://www.interpts.com/index.php?c=show&id=1225

 

 

三、对原文中《自然律结构图》及其注释的一些粗疏解读

13.jpg

笔者观点:

1、散音也称空弦音,在物理学上基本等同于现代律学中“基音”的概念。《自然律结构图》注释中的第一段、第二段内容在逻辑上是混乱的。两个不同音高的音,其基因所发出的泛音只是在理论上是完美的,在实际测量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偏差。“两根不同弦的散音衍生出的泛音呈规律循环变化共同形成一个独立完美的音律结构”,笔者也实在弄不懂是什么意思?引用其他网友的看法即为“先生所言该律的生成是由古琴弦的“泛音列”生成,那么此律就有点现代“复音音乐”《纯律》生成架构的意思,请问《自然律》=《纯律》吗?”

 笔者认为《自然律结构图》注释中的第一段、第二段内容,应该只是个是个概念,而不是音律。

2、《自然律结构图》注释中的第三段内容应该说的是关于现代律学中泛音列的意思。但为什么接着又说“完全符合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音律》的记载: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就不得而知了。

3、原文“黄钟律65赫兹选取自曾侯乙编钟”,在笔者看来不科学,不可取,前文已经叙述。

4、《自然律结构图》注释中最后一段的赫兹计算方法,应该只存在于理论当中,是按照物理学上的理想琴弦为前提计算出来的。笔者始终认为世上难找一根非常理想的琴弦。

 5、笔者按照原文作者的《自然律结构图》注释意图,拿起计算器计算了一遍:

黄钟65赫兹×3=195赫兹            林钟97.5赫兹×2=195赫兹   √

林钟97.5赫兹×2=195赫兹       太簇73.1赫兹×3=219.3赫兹    ×        

太簇73.1赫兹×3=219.3赫兹     南吕109.7赫兹×2=219.4赫兹   ≈  

…………

大吕68.8赫兹×3=206.4赫兹     夷则103.3赫兹×2=206.6赫兹   ≈  

夹钟77.3赫兹×3=231.9赫兹     夷则103.3赫兹×2=206.6赫兹   ×

夹钟77.3赫兹×3=231.9赫兹     无射116.0赫兹×2=232.0赫兹   ≈

无射116.0赫兹×2=232.0赫兹     仲吕86.8赫兹×3=260.4赫兹   ×  

    …………

根据以上计算,发现结果根本不符合原文作者提出的“中乐钢琴的律准也是中乐的核心:隔八相生,生律(任意一律的振动频率)×3=被生律(原生律衍生的音律振动频率)×2”。笔者弄不清楚原文作者对黄钟是如何还原的?是按照何种计算方法得出《自然律结构图》的?

6、笔者再次计算原文《自然律结构图》中的音律发现,原文中的音律非常接近于十二平均律的比值:

大吕68.8赫兹÷黄钟65赫兹    =1.0584

太簇73.1赫兹÷大吕68.8赫兹  =1.0625

夹钟77.3赫兹÷太簇73.1赫兹  =1.0574

姑冼81.7赫兹÷夹钟77.3赫兹  =1.0569 

仲吕86.8赫兹÷姑冼81.7赫兹  =1.0624

蕤宾92.0赫兹÷仲吕86.8赫兹  =1.0599

林钟97.5赫兹÷蕤宾92.0赫兹  =1.0597

夷则103.3赫兹÷林钟97.5赫兹 =1.0594

南吕109.7赫兹÷夷则103.3赫兹=1.0619

无射116.0赫兹÷南吕109.7赫兹=1.0574

应钟122.9赫兹÷无射116.0赫兹=1.0594

黄钟130.0赫兹÷应钟122.9赫兹=1.0577

(注:五度相生律半音比值为1.05350,纯律半音比值为1.06667,十二平均律半音比值1.059463)

笔者又把《自然律结构图》出现的音律,运用纯律和五度相生律计算方法(按与起始音的比值)计算一遍,发现与《自然律结构图》吻合程度最高的还是十二平均律的计算方法。由此可以的得出《自然律结构图》是个非常接近于十二平均律的音律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