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贤杰:格拉夫曼——用一生练琴的大师 3-2 190225
格拉夫曼
——用一生练琴的大师 3-2
文/ 朱贤杰(著名艺术评论家 霸拓艺术家顾问)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学术的基本态度。作为学术平台,霸拓推送(并不代表认同)能引发思索的文章。
上世纪的 30 年代和 40 年代,对于格拉夫曼来说,是一个音乐上的“黄金时期” ,特别是在纽约,“你可以听到霍洛维兹、塞尔金、施纳贝尔、拉赫玛启诺夫、霍夫曼、鲁宾斯坦的音乐会,不但可以经常听得到,而且票价又很低,年轻时候我与我的朋友基本上每晚都在音乐厅。他们的演奏是非常地不同,但是每一位的演奏都让我觉得令人信服,那使得我认识到,艺术不是有关 相像’,而是要令人信服 。”
而格拉夫曼在他 20 岁时候在利文特里特比赛中的演奏 ,确实让所有人觉得信服 。该比赛创办于 1940 年 ,曾经是美国最重大的音乐比赛 ,它有些相当特别的规则 :它不评定名次,最初几年甚至没有奖金 ,但是它给予它选中的优胜者一系列的独奏音乐会与唱片公司录音的合约,并且还有与美国主要乐团合作的机会,它的宗旨是发现一名演奏家:该演奏家应该已经作好职业演奏家生握所有的准备。那次在卡内基音乐厅的比赛则更为奇特 ,只有格拉夫曼一人获得决赛资格。在没有任何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他被要求准备演奏评委想要听的所有保留曲目中的任何二首,他们想昕多久就得弹多久,可能一个小时或者更久 。直到他们觉得够了,再决定是否给他颁奖。
那是一组数量相当惊人的曲目,差不多比两场音乐会还长。他首先弹了勃拉姆斯的《 第一协奏曲》,由弗莱舍伴奏乐队部分,接着是《贝多芬奏鸣曲》(作品109),舒曼《狂欢节》的一半,一组巴赫的序曲与赋格 ,几首德彪西作品,李斯特的《钟》 ,然后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协奏曲》和普罗科菲耶夫《第三协奏曲》的一个乐章。最后他听到有人说“ 够了” 。然后评委们一个接着一个地上来祝贺他,其中有一位对他说道:“其实我们听了你的第一首勃拉姆斯协奏曲之后,就可以决定发奖给你,可是因为我们很欣赏你的演奏,所以就让你一首接一首地弹下去 。”
他在哥伦比亚和 RCA 唱片公司录制的六十多张唱片,绝大部分是在 1979 年他手受伤之前发行的黑胶唱片,其中最精彩的是他 演奏的俄罗斯作品 ,有评论家说它们“声音洪大 ,音质如钢,技艺超 绝”。可惜除了几张他在 90 年代演奏的近代作曲家为左手而写的钢琴协奏曲有 CD 以外,大部分是老唱片。我拿出几张他的老唱片,其中有柴科夫斯基第二与第三协奏曲,舒曼的《交响练习曲》和《狂欢节》等 。他说,只有一张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一与第三协奏曲是转成 CD 再版的。这张与乔治•塞尔指挥的克利夫兰交响乐团合作录制的唱片广受好评,也让我想起他在回忆录中提到的一些故事,例如,当年塞尔为了格拉夫曼留的一头长发,居然拒绝与他合影。又如,在19 岁的时候,格拉夫曼竟然傲气地回绝了当时国 际乐坛最有权势的经理人胡洛克再续合约的要求。在这本已经绝版的回忆录中,可以读到许许多多有趣的乐坛掌故,也可以了解作为一个巡演世界的钢琴家的快乐与苦恼。而且,格拉夫曼的笔锋是如此风趣机智、幽默俏皮,他可能是钢琴家中最善于讲故事的一位。我向他表示,很遗憾目前这书还没有中文译本 。而他说,书中许多地方写的是几十年之前的美国文化界,对中国读者来说,其文化背景有可能比较难以领会。
从回忆录中可以看得出,当年的格拉夫曼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而他的手疾,对于一位事业处于顶峰的钢琴家来说,又该是多么大的打击与不幸。难怪他的笑容中有几丝苦涩 ,眼神中满是沧桑。
2007 年 12 月
原载:《琴苑走笔》
朱贤杰 先生
《琴苑走笔》序
文/ 周广仁
钢琴家 、教育家朱贤杰先生即将出版一本书《琴苑走笔》 , 这里登载了他自进入 21 世纪以来写作的部分约二十余万字的有关音乐和音乐家的乐评文章,这是中国音乐界的大喜事。因为我 一直认为 ,音乐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作曲家、演奏家、乐评家三者缺一不可 。但在我国音乐界乐评家极少,对音乐演出活动一般只作报道 ,很少有评论。而在国外有专门的、权威性的乐评家,他们的意见对音乐创作和演出都起到有益的帮助和推动作用。
我曾在1980年昕过朱贤杰先生的钢琴演奏,精彩的演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自幼学习钢琴,青年时代在上海也是数一数二的钢琴家。但我不知道他还是一位知识渊博、文笔流畅、思想 敏锐、善于讲道理的乐评家。几年来,他虽居海外,却非常关心国内的音乐生活,积极主动地给《钢琴艺术》杂志投稿,使我对他又有了新的认识,我欣赏他的文章。他的文章大部分是他亲自访谈的第一于资料,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在学术上他也敢于提出不同意 见进行探讨,观点明确,资料翔实。对年青一代的钢琴家,他又善意地提出一些建议,关心他们的进步,体现一位长者对青年一代的关怀。这样的评论文章正是我们国家所需要的。
朱贤杰的《琴苑走笔》中写的文章基本上都是有关钢琴方面的:包括“大师剪影” 、“评论随笔”、“琴坛记事”和“唱片书评”四大方面,共39 篇。他近年来在国外经常采访一些钢琴家,出席观摩一些国际比赛和大师班课,包括应邀担任“第四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特约评论员,他详细地报道比赛的情况,也包括他本人的评论,与评委投票结果无关,而具独立的见解。他的文章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音乐信息,并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读来特别有意思。
我相信 ,《琴苑走笔》的出版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